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Memento Mori: Sonata for Light-陳一云個展

光影作坊呈獻「Memento Mori: Sonata for Light」陳一云個展,展出燈光藝術家陳一云(Amy Chan)的全新創作。 「Memento Mori 」為中世紀拉丁語理論及對死亡的反思,意謂「勿忘人終將一死 」。光在無盡的空間中存活及遊走,生命及死亡成了光年的脈搏,有節奏地成了影像,成為一首動人樂章。 陳一云從個人經歷思考時間、空間、攝影及影像的迷思,攝影可以連結光線和時間嗎?攝影是在靜止的一刻記錄光線嗎? 攝影記錄下來的時間是一瞬還是永恆? 被記下的光茫在時空中再呈現,光線和快門或明或暗的配合,燈泡緩緩有序地跟隨快門閃亮,或睡或現,或明或暗;既像呼吸,亦如心跳。節奏彷彿成了一篇光的樂章,揭示時間的流動,循環迴盪,展開一場超越生死、靈魂及肉身的思辯,更完整及真實地延伸探討影像,時間和死亡的關係。 是次展覽以裝置藝術為主,開幕酒會輔以藝術家開幕演出。 展覽日期 24.11. 2017- 7.1.2018 開幕酒會 24.11.2017 (星期五) 6- 8pm 藝術家開幕演出 7pm 聲音設計 / 敲擊樂手- 陳庭章 聯合創作- 張潔盈@Drama COLLABoratory 藝術家分享會 9.12.2017 (星期六) 3-4:30pm 對談嘉賓:張康生 (Enoch Cheung) 藝術家導賞 10.12.2017 (星期日) 4-5pm 16.12.2017 (星期六)…

Read more

「對於已消逝事物的據為己有」香建峰個展

「對於已消逝事物的據為己有」香建峰個展 光影作坊呈獻「對於已消逝事物的據為己有」香建峰個展,展出藝術家香建峰(Alex Heung)最新創作。思考時間的流逝,我們只能藉著往昔的照片去回憶這些逝去的事物,在觀看照片的時候,彷彿有一種距離建構在觀看的影像跟自己的記憶之間,使腦海裹的印象變得模糊起來,甚至乎被影像改變了自己的記憶。透過對照片影像進行繪畫創作,探索照片和繪畫的關係與可能性。「據為己有」作為創作意志,能否更完整、真實地描述永恆?於日常生活中尋找已消逝的影像,如何以繪畫延伸影像空間? 展覽日期 1.9 – 30.9.2017 開幕酒會 1.9.2017 (星期五) 6-8pm 藝術家分享會 10.9.2017 (星期日) 3-4:30pm 藝術家簡介 香建峰,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及藝術碩士學位,現為香港藝術學院講師及學科統籌。 他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藝術活動,其繪畫作品入選2003年香港藝術雙年展,並獲香港藝術館及私人收藏。 展覽設團體導賞,歡迎查詢。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10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日,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查詢:852. 3177 9159 info@lumenvisum.org www.facebook.com/lumenvisum.hk

Read more

園外看-黃耀霖個展

光影作坊呈獻《園外看》黃耀霖個展,展出攝影及新媒體藝術家黃耀霖(Dio Wong)花了四年時間創作、沈澱、整理的一系列於動物園內拍攝的影像。藝術家除了關注及思考動物園存在的意義外,他更將對動物園的各種想像伸延到當下的各種生活和社會議題。是次展廳將會被佈置成為一個漆黑的空間,而展出的作品將由兩個部分組成:一系列打印在玻璃鏡子上的影像,以及一組讓觀眾能參與其中的互動感應錄像裝置。 藝術家黃耀霖的作品並非只是批評動物園,在他的鏡頭下,雖然動物們顯然都是被軟禁著的焦點,他拍下的多是動物的背影,在日復日被高速瀏覽和消費下,動物們並不如人類所想得那麼快樂。而園內人潮川流不息,卻没哪個遊人能停下來駐足觀看,都是快速地拍個照打個卡到此一遊。鏡頭下的另一個焦點,就是那些以假亂真的虛構之境,看似是一個安全棲身之所,同時卻是一個受嚴密監控之地。當主流社會都是講求約定俗成,不假思索,隨波逐流,不自覺被困在一個自以為安穩的領域而滿足現狀時,我們對事物的懷疑、好奇與批判才是思想自由的呈現。 展覽日期:7.7 – 20.8.2017 開幕酒會: 7.7.2017 (五) 6-8pm 藝術家分享會:29.7.2017 (六) 3-4:30pm 藝術家工作坊:22.7.2017 (六) 3-4:30pm 藝術家工作坊詳情: 《園外・再看》 社會中每個地方都是被設了既定模式,而我們亦身處其中習以為常,没半點對現實空間的質疑,可否在同一個地方有不一樣想像? 這次工作坊中,藝術家希望和參加者重返動物園體驗作品創作的初衷,讓大家能放慢腳步靜靜地感受景物以外的體會。 日期:22.7.2017 (六) 時間:3-4:30pm 名額:10 地點:香港動植物公園 費用全免 備註:(1) 參加者需自備相機及腳架 (2) 活動以廣東話進行 查詢及報名:2777 8766 | nicolewong@lumenvisum.org 藝術家自述 我看,川流不息的人潮,没哪個能停下來駐足觀看,快速地拍個照打個卡到此一遊,時間有限焦點太多。 我看,這裡有千百個被軟禁的焦點,日復日被瀏覽,被高速消費,生存的被遺忘,死亡的被取代,永劫回歸。 我看,是山是樹是水是洞穴,是虛構之境,是一個安全棲身之所,一個嚴密監控舒適之地,保證提供一切生活所需。 我看,大眾是由無數屏除自我的個體互相渲染連結,講求約定俗成,不假思索,隨波逐流,不自覺被困在一個自以為安穩的領域而滿足現狀。 我看,看到面前的我。 「没有經過反思的人生都是白過的。」 — 蘇格拉底 藝術家簡介 黃耀霖,1982年於香港出生及接受教育,畢業於明愛白英奇專業教育學院空間設計高級文憑及香港理工大學媒體藝術學士,從事新媒體及空間設計。他曾參與多個展覽包括《攝影作品評論X》(2013)、《攝影作品數十》(2013)、《影像的展現與思考》(2014)、《子時》(2014)、《就地取材…

Read more

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七):反差-譚偉平與翁維銓對談展

無論是作為記錄的工具,抑或作為創作媒介本身,攝影在當代藝術領域一直佔有重要地位。藝術家與攝影家對影像各有不同的思考與處理,兩者雖未至於南轅北轍,但當中的距離實值得探索和討論。 光影作坊自2011年起,每年一度舉辦「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話」,每次挑選一位攝影家與一位非攝影為本藝術家作深入對談,藉推動跨界對話,激發不同領域之間的思想與創作交流,同時為香港的藝術發展經驗留下軌跡。「對談展」至今已是第七回舉行,而本年度獲邀進行對話的分別為集攝影家、製片人、導演於一身的翁維銓、及擅長以不同媒介創作的視覺藝術家譚偉平。 兩位各具豐碩成就的藝術創作者,對藝術實踐有不同的執著及關懷。他們經歷超過半年的對話,了解及認識彼此創作生涯,又各自分享對攝影、影像、創作的理解,繼而發展成是次展覽「反差」。觀照翁維銓的紀實攝影作品和譚偉平的觀念攝影作品,將引伸出他們多年來實踐的創作視野及意念、以及自身對攝影意涵的歸納。 展期:20.5 – 25.6.2017 開幕酒會:20.5.2017 (六) 5-7pm 藝術家分享會:20.5.2017 (六) 3-4:30pm 關於藝術家 譚偉平 譚偉平,香港出生。1991年畢業於英國雷丁大學,並於1995年畢業於倫敦大學斯萊迪藝術學院之研究院。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譚氏的早期創作《我的真實生活系列》探索何謂真實,記錄個體生活的原碼;繼而進入現實的場景 —「二度現實」,尋找事實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境況;面對現實的困境,「大夢」是旁觀他人的體驗,是對他人和社會的觀察。透過「廟」和「浮世」的創作,探討「人和土地」的關係,嘗試對歷史和當代生活的了解,也開始對亞洲「現代性」的研究。近年嘗試想像「文本」、「物件」和「影像」之關係,反思藝術如何作為一種認知的體驗。 譚氏以不同媒介創作,其中以攝影、裝置及環境藝術為主。曾於香港、中國、臺灣、澳門、日本、南韓、菲律賓、斯里蘭卡、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及美國等地展出。 翁維銓 生於香港,是一名攝影師及電影製作人。1960至1970年代期間於美國加州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學習並師承於著名華裔電影攝影大師黃宗霑。翁氏曾獲多個國內外著名藝術文化機構贊助舉辦七次個人展覽及出版五本個人作品集。翁氏的首本出版《總站・終結》(1980) 於2000年獲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四本作品集分別為《新疆:絲路上的中國情》(1986) 、《秋水圖意》(1989) 、《市集:古絲路上維吾爾族的生活貿易》(1997) 及《吳哥:中國古藉探討的高棉人》(2000)。 作為電影製作人,翁氏製作的紀實電影宏觀的關注世界社會事件。題材由北加州的傳統中國社區生活到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及西藏的野生動物及原始部落;由香港的毒品走私販毒到金三角的鴉片軍閥。 翁氏多年來於中國及國外行走。其監製、指導及編劇的五部電影分別於世界各地如柏林、洛杉磯、馬尼拉、加拿大、印度及香港國際電影節中參展。 展覽設團體導賞,歡迎查詢。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10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日 11am – 1pm; 2 – 6pm 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查詢 :852. 3177 9159 info@lumenvisum.org www.facebook.com/lumenvisum.hk www.lumenvisum.org

Read more

東南亞攝影系列(一):走進風景 (2007/2017)- 郭靜潔

光影作坊首度呈獻「東南亞攝影系列」(一):走進風景P for Place (2007/2017),由新加坡籍策展人莊吳斌及光影作坊攜手策劃,將展出馬來西亞華裔當代攝影藝術家郭靜潔(Minstrel Kuik)於2007年在馬來西亞所拍攝的一道道風景。藝術家藉今次展覽回顧十年前所拍攝的照片,透過編輯和拼湊,賦予作品一種詩的格律,以探討個人、移民、殖民、國族、文化認同之間的角力,剖析自身的地域和「中國」或「中華」錯綜複雜的關係;又,當中如何與香港產生對話和聯繫。 免費展覽延伸活動 (一)藝術家分享會 「地方」一直都是藝術家郭靜潔過去十年的創作重心,包括女性的身體、家、環境和公共空間。郭氏將與大家分享《走進風景》(2007/2017)的創作緣起和意念,以及她 的藝術創作歷程,親自剖析自身的地域和「中國」或「中華」錯綜複雜的關係,包括移民後代、華人身分如何影響她的創作和發展,以及她如何為自己的創作定位等。 日期:2017年4月1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4時30分 地點:光影作坊 語言:普通話 費用全免 (二)「影像再想像.故事再敘述」藝術家工作坊 在數碼年代,手機和拍攝器材的普及下,我們都積累了海量的隨拍照,我們都在不斷拍照,卻很少靜下來梳理照片,以至進一步發掘個人的創作方向及意念。在工作坊裡,藝術家郭靜潔將從她自身整理舊有相片的經驗出發,分享她如何重新整理、編輯和拼湊的創作過程及意念。 工作坊將邀請參加者重新檢視自己近年拍攝的照片,與藝術家一同探討自我身份認同和地域錯綜複雜的關係,並於工作坊上進行簡單的編輯和拼湊練習,以舊照片展開一次探索與想像。 日期:2017年4月2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2時至5時 名額:8位 地點:光影作坊 費用:費用全免 語言:活動以普通話進行 (如有需要,將輔以英語講解)。 備註:(1)參加者必須預備一組照片參與 (20至50張之內,主題不限)(2)建議自行攜帶手提電腦,以展示照片。 報名及查詢請電:2777 8766 / nicolewong@lumenvisum.org 關於藝術家 馬來西亞華裔藝術家郭靜潔在1976年出生於班台。從台灣純美術系畢業後,她到法國南部的亞爾繼續完成其攝影碩士學位。做為多元社會裡的一員,郭靜潔持續感受到來自不同權利結構,社會規範,身份認同和利益的壓力。這些經驗構成了藝術家的世界觀和她與權利的關係,並從而塑造了其個人的即是政治的藝術觀。她近期的作品著重在地方及其歷史,進一步探討介於群體和個體的互動空間。 關於策展人 莊吳斌是一名撰稿人、策展人和藝術家。 他長期關注東南亞的攝影實踐,於2010年獲頒阿姆斯特丹Prince Claus Fund的研究補助金。莊吳斌也是美國Hampshire College和密歇根大學學術出版社合辦的《環亞攝影評論》的編輯委員會成員。近期參與的駐村研究項目包括:印尼萬隆科技大學(2013年)和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2015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攝影概論》(2016年)耗時十年完成,是莊吳斌的第四本出版物。 關於「東南亞攝影系列」 由光影作坊與新加坡籍策展人、資深東南亞攝影學者莊吳斌共同策劃的「東南亞攝影系列」將透過三年的年度展覽,每年為香港觀眾介紹一名東南亞攝影藝術家,以個人觀點審視中華性的意涵,或剖析自身地域和中國錯綜複雜的關係,最終透過東南亞的思考和經驗,深入地和香港觀眾對話及互動,並展示當下東南亞攝影的最新面向。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10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日(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查詢 852. 3177…

Read more

NEW LIGHT VIII • 填空補白-李卓媛個展

為扶掖本地青年攝影人才成長,光影作坊於2010年策劃「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每年發掘具潛質的年輕攝影藝術家,為其舉辦首個個人展覽,助他們踏上藝術家之路。 本年度,本地青年藝術家李卓媛(Sharon Lee)的《填空補白》將會把展場再次化身成無邊無際實驗場,透過攝影、版畫、影像幾種媒介,展開她對藝術、以至於宇宙既有個人感性探索但又富理性思考的一次想像。 如果萬物都有一個起源,那麼宇宙的起源或許是自古以來其中一個最神秘而又永遠無法得到最確切、絕對的東西。藝術家大膽地以一隻雞蛋為創作中心,運用不同媒介及材料,發展出三組不同的作品,去觀看、理解、聯想、重塑宇宙的始初。 開幕酒會 17.2.2017 (五Fri) 6-8pm 展期  17.2 – 26.3.2017 藝術家簡介 李卓媛,1992年生於香港,2015年遠赴維也納大學交流,並於2016年修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學位,以陶瓷為主要創作媒介。同年,她獲得Peter Curzon Oram Charitable Trust Scholarship 和陳啟豪校董藝術系獎學金。 李卓媛在創作時,不斷開拓、理解和反思物料的運用。在其畢業作品中,她把錄像創作融入陶瓷裝置,透過錄像以微觀的角度觀看陶瓷,影像跟物質之間的碰撞拉闊了觀看的角度與內容。 攝影和陶瓷在她的創作過程中「偶遇」。在觀察物料和質感時,她無意中得到了關於攝影的啟發。攝影扮演著觀看與重構的角色,又反向讓她發現了更多物料的特質與可塑性。 展覽延伸活動 (一)藝術家分享會 日期:11.3.2017 (六Sat) 時間:3:00-4:30pm (二)藝術家工作坊《影像詩》影像 x 石膏倒模工作坊 閲讀故事的碎片-把不完整的感情化成物質、以倒模重現看不見的形狀、以攝影重構故事。在工作坊中,參加者將一起練習觀看事物的方式,並學習以影像說故事。參加者將轉化詩詞為物像,透過倒模發掘物件的痕跡與質感,並以攝影重構物像,拼湊出詩句,最後化成一首共同創作的「影像詩」。 如果倒模不是為了做雕塑,而是一個發現與觀看的過程,透過倒模把物件的負空間呈現,把忽略了的痕跡、肌理與質感再現。在數碼年代,事物不存在於空間,失去了重量,依賴屏幕去感知。工作坊希望參加者從現實環境抽空,放下慣性的視覺主導,拍攝的不再是身邊眼見「有feel」的事物。相反,嘗試讓觸感(feel & touch)成為引導攝影的角度,感受物件的質感和留在皮膚上的餘溫。 日期:18.3.2017 (六Sat) 時間:3:00-4:30pm 名額:10 費用:HK$100 查詢及報名:2777 8766 | nicolewong@lumenvisum.org 請把姓名、聯絡電話、電郵,電郵至 nicolewong@lumenvisum.org…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