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登堂入室-蘇秀儀個展

《登堂入室》 展出藝術攝影師蘇秀儀的一系列彩色照片。作品以北美洲不同的生活文化為題材,探討在理想居所跟實際環境之間的和諧與矛盾。 每一個家居影像都是戶主的內心寫照。展覽促使觀眾猜想他們的背景,討論室內的裝潢擺設的同時,還揣測這些遠方朋友的性格和為人。 展期 9 – 31.12.2016 開幕酒會 9.12.2016 (五Fri) 6-8pm 藝術家簡介 蘇氏為資深攝影藝術家、教育家和藝術行政人員。 她獲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學院頒授碩士學位,其後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進修藝術行政;並持有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大學藝術系之榮譽學士學位及亞洲研究系一級學士學位。她取得之學術獎項包括《讀者文摘》之莉拉·艾奇遜·華莱士獎學金、耶魯大學獎學金、以及哥倫比亞大學頒授之藝術行政基金和雷曼基金等。 蘇氏的作品主要以香港迅速發展而不斷變遷的城市面貌為題材,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多個出版及展覽計劃,並於歐、美和亞洲等多國展出。 光影作坊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二樓10室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日 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展覽設團體導賞,歡迎查詢。 查詢 (852) 3177 9159 | info@lumenvisum.org www.facebook.com/lumenvisum.hk  | www.lumenvisum.org

Read more

《顏姐》唐景鋒個展

《顏姐》展出本地藝術家唐景鋒的最新作品,結合了新創作的影像、舊照片和混合媒介,當中包括與紡織藝術家黎嘉玲共同創作的紡織品。透過追溯在他家裡工作近四十年的「媽姐」麥顏玉(顏姐)的生命歷程及點滴痕跡,從而尋找自己模糊已久的回憶和身分認同。 展覽圍繞著麥顏玉的大半生,描繪了她的堅毅、自主、獨立的故事和價值,但另一方面,是次展覽亦是唐景鋒藉藝術創作去探索其家族歷史的其中一個過程及成果,從中了解到香港、以至中國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等變遷。 展期 14.10 - 27.11.2016 開幕酒會 14.10.2016 (五) 6-8pm 藝術家分享會 5.11.2016 (六) 3:00-4:30pm 「舊照新想」藝術家工作坊 5.11.2016 (六) 5:00-6:30pm 一張張的舊照片,可勾出很多回憶,或許照片中的人物已年華老去,照片中的景物也面目全非,但不管時間怎樣流逝,舊照片帶給我們的回憶卻不會變。在工作坊裡,唐景鋒將分享他重新整合新舊照片的創作過程及意念,並邀請參加者透過自己的家庭、朋友等的舊照片展開一次探索及想像之旅。趕緊翻翻家裡的櫃子,重看那些封藏已久的舊相片。 名額:10 費用:全免 (參加者必須帶同至少五張舊照片參與是次工作坊) 工作坊查詢及報名:2777 8766 | nicolewong@lumenvisum.org 藝術家簡介 唐景鋒,1977年生於香港,在利物浦大學接受醫護訓練,並於歐洲、美洲及亞洲遊歷工作,至1999年在印度南部清奈創立Prema Vasam收容傷健兒童。 他在2003年始投身全職攝影師,同年憑其首輯拍攝印度傷健兒童的專題相片奪得 Luis Valtuena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Photography Award。及後致力與不同的非政府組織合作,題材由殺害女嬰到國際交際舞比賽。  他於2006年取得倫敦傳播學院紀實攝影碩士,並開始由其華裔及家族背景取得靈感,創作個人作品。《People’s Park》(2007-2009)探索共產時代建立,其後被人荒廢的公共空間,獲選為「Photography.Book.Now」 比賽、「Hey, Hot Shot!」比賽及「Jerwood Award」的優勝者。《倘若天堂會下雨》(2009)探討中國紙扎祭品傳統,曾多次公開展出,並由Kehrer Verlag於2011年結集出版。 近期作品《女皇,主席與我》(2009-2012)為視像故事書,以其家族歷史探討亞洲過去百年的離散史。計劃以傳統中式茶居展示,並於五大洲巡迴展出,最新一站為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維多利亞博物館,丹麥Galleri Image和舊金山中華文化基金會視覺藝術中心。並將於2016年㡳在英國布拉德福德Impressions Gallery和…

Read more

《表・述》 羅琛堡個展

《表・述》展出本地藝術家羅琛堡最新創作的跨媒介攝影作品,結合攝影和繪畫的創作元素,透過攝影複製和重組繪畫。整個創作過程如一場即興表演,先用繪畫表現出當下一剎那的情感表達;後用攝影記述那一刻間發生的故事。羅氏特意選用水墨、木炭等黑白素材隨心作畫,再用微距攝影技術複製及重組新的影像,當中的媒介轉化既探索著傳統繪畫與現代攝影之間微妙的關係,也反思著真實影像的複製疑問,讓大家各自解讀。 藝術家簡介 羅琛堡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羅琛堡的個人錄影作品廣於亞洲、歐洲及美洲各地展覽。其中包括巴西聖保羅市Videobrasil國際電子藝術節、柏林Transmediale及日本大垣雙年展,亦於加拿大多倫多、韓國首爾、日本東京及香港舉行個人放影。羅氏通過不同媒體的藝術表現,從而探索他對存在、意識、內在、慾望及黙想的興趣。在完成他於日本情報科學藝術大學院大學所作的媒體美學研究後,開始統籌與媒體藝術有關的不同型式的展覽、藝術家駐校計劃和藝術合作。現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任教視覺藝術課程。 展覽日期: 2.9 – 9.10.2016 開幕酒會:  2.9.2016 (五) 6:00-8:00pm 藝術家分享會:17.9.2016 (六) 3:00-4:30p 對談嘉賓        :黃啟裕(本地藝評家) 光影作坊  |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二樓10室 開放時間  | 星期二至日 11 am – 1 pm; 2 – 6 pm;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展覽設團體導賞,歡迎查詢。

Read more

Narrow Distances・謝嘉敏

《Narrow Distances》攝於香港,為一系列關於家庭、身份和社區的攝影作品。攝影師謝嘉敏的創作主要圍繞LGBTQ(同志社群),透過重新配置和形構作品內的角色,打破規範的空間和社會面貌。作品以女性、移民、同志等的視點出發,在閾限的空間裡,一探如何重新為世界注入活力與想像。 關於藝術家 謝嘉敏是一名攝影師和錄像藝術家,生於香港,現居紐約。2009年於美國耶魯大學修畢藝術碩士,及於2003年取得美國巴德學院學士學位。她的影像創作建基於LGBTQ(同志社群)和亞太裔社群,表面上判若雲泥的兩者,相同、迥異和交集之處。她的攝影和錄像創作取材自公共及私人空間,細微的動靜和稍縱即逝的畫面。她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中國廣東連州國際攝影節、美國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美國紐約布朗克斯美術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加州棕櫚泉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 Capricious 藝廊、美國費城攝影藝術中心、美國費城339藝廊和美國洛杉磯 Eighth Veil 藝廊。她是美國紐約市文化事務局藝術家駐留計劃中的一員;亦完成了紐約布朗克斯美術館舉辦的 Artist in the Marketplace計劃。她榮獲 2014-2015年度羅拔・治亞基金會( Robert Giard Foundation) 獎學金。她分別於2013年及2011年開始於美國耶魯大學及美國帕森設計學院任職講師。謝氏今年初於美國匹兹堡Silver Eye攝影中心首次舉辦個人展覽,其作品現正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公共圖書館展出。《Narrow Distances》為謝氏於香港的首次個人展。 . 展覽日期 23.7 – 28.8.2016 開幕酒會 23.7.2016 (六) 5:00-7:00pm 藝術家分享會 23.7.2016 (六) 3:00-4:30pm 對談嘉賓:游靜(本地藝術家、電影製作人及作者,前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譚佳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工作坊 | 實地拍攝人像照 不同的人像照中,即使我們從未見面,卻可從相中人的樣貌及裝扮,甚至背景中,略微感受到相中主角的性格,又或者你更會好奇他們背後的故事。 由藝術家帶領下到戶外環境進行在地拍攝人像照,當我們走到街外,站在不同的城市背景前,表達及呈現的是不一樣的自己。 日期:30.7.2016 (六) 時間:1:00-4:00pm 名額:10 費用:全免 查詢及報名:2777 8766 | monfu@lumenvisum.org…

Read more

自拍的藝術﹣香港風格

展覽日期 2 - 21.7.2016 開幕酒會 2.7.2016 (六) 4 - 6 pm 菲律賓攝影師Jhoane Baterna-Pateña居港5年期間,觀察著中國內地旅客來港數量急速增長,他們來港除購物觀光外,更喜愛到景點前自拍。 站在金紫荊廣場前面,背後的風景對自拍者來說不重要,他們更著重於展示他們的髮型、裝扮和表情。這個奇特的現像,近年在本港見怪不怪。 展覽展出的遊客自拍照中,相中人站在褪去場景後的純白色背景上,餘下的只有其刻意的裝扮、姿勢和表情,猶如一道道另類風景,集中展示這個普遍現象如何顯露當下現況,以及現今攝影。 藝術家簡介 Jhoane Baterna-Pateña 1978年出生於菲律賓科羅納達爾市,2003年取得商業科學學士學位。2010年移居香港並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以攝影作為自我探索及創意表達的媒介。 首個創作計劃《自拍的藝術》研習中國大陸遊客在香港金紫荊廣場上拍自拍照。Jhoane被每天數以百計的旅遊巴接載眾多遊客到景點拍自拍照這般戲劇性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就著自拍者的角色、姿勢和面部表情以帶有玩味且啟發的方式進行密集式創作,這些總是充滿著在她的創作主角中。 首本攝影集《The Art of the Selfie》於2016年由香港Asia One Books及德國Seltmann + Söhne出版。同年10月將赴德國柏林BTK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修讀博士課程。 是次於光影作坊舉辦首次個人展覽。 光影作坊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二樓10室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日 11 am – 1 pm; 2…

Read more

NEW LIGHT VII • 時間的輪廓 • 黃加頌

「時間的輪廓」是本地青年攝影藝術家黃加頌之首次個人展,亦是光影作坊第七屆舉辦「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 「畫面框中有框,框中有框,退掉透視法的羈絆,踩著一個空間到另一種空間,從景到影像;再到錄像、畫及純空間性。在攝影和錄像兩者之間,靜態攝影可以是律動的,而流動影像卻可以是靜止的。是次展覽是一個關於疊進的看的練習,也是關於重新思考錄像中時間流動方式的練習。」 以旅程中港口的一系列影像作為起點,黃氏把現實的瞬間的一張張獨立影像,以分解、合併和重組的方式重新演繹出不曾存在於真實世界的想像空間。是次展覽展出的攝影作品系列《邊境》及實驗錄像作品《邊境,近境》,兩者分別脫離了平常觀看影像的方式,探索影像的曖昧性,並嘗試發掘感知時間、空間的可能性。 藝術家簡介 黃加頌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修讀藝術創作碩士前,已獲取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目前正在撰寫畢業論文,主要研究領域是攝影以及動態與靜態圖像之間的跨媒體實驗。 . 展覽日期 27.5 - 30.6.2016 開幕酒會 27.05.2016 (五 Fri) 6 - 8 pm 藝術家講座 11.06.2015 (六 Sat) 3 - 4:30 pm 工作坊 | 時間的輪廓─交換重組記憶 照片或影像大都有某種記錄或敘事功能,當我們將不必要的都減去再重疊,會產生怎樣的影像?新的影像又有何意義?工作坊中各人會互相分享並交換影像,然後透過分割、排例和拼貼,將影像重新組合,賦予影像另一個說話的方式。每位參加者需先預備三至四張以空間或風景為主、只有一個人或靜物的相片。 時間:11.06.2016 六 4:45-6:30pm 名額:10 費用:全免 查詢及報名:2777 8766 / monfu@lumenvisum.org 光影作坊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二樓10室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日 11…

Read more

呠呠車 ― 二十世紀的汽車與香港生活

歷史的照片 • 照片的歷史系列 III  呠呠車 ― 二十世紀的汽車與香港生活 策展人:黎健強、李世莊 展覽助理:吳舜筠 汽車是現代文明的其中一個標誌。香港從來沒有汽車生產行業,但自二十世紀開始經已有汽車行走,巴士於二十年代便已出現,無論是乘坐公共或私家汽車,基本上已成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本展覽由舊照片出發,透過官方或私人拍攝的作品,尋找昔日香港汽車的影像,窺探當時社會發展的軌跡。 開幕酒會 8.4.2016 五  6 - 8 pm 講座 | 紙上談車-早期本地汽車廣告圖像收藏與研究 24.4.2016 日  3 - 4 pm 嘉賓講者:吳嘉輝先生 香港老爺車會執委 光影作坊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二樓10室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日 11 am – 1 pm; 2 – 6 pm 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展覽設團體導賞,歡迎查詢。 查詢 852. 3177…

Read more

「1945 • 上海」攝影展

Roger Moore不是電影裏的大明星,在1944年他只是個二十歲出頭的美國海軍士兵,於六十五年前因緣際遇被派駐中國服役,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時他在上海執勤,這名經常帶備私人相機的海軍攝影師,出人意表地沒有將鏡頭對準街頭上大大小小的慶祝光復活動,反而專注地為身邊的平民百姓拍攝人像。 六十四年後的今天他仍然記得當時這些百姓的態度如何令他大吃一驚,他說「我能看到他們的內心,希望你也可以!」到底是甚麼原因令他作出與別不同的拍攝取捨?而他的作品又紀錄了當時上海百姓怎麼樣的精神面貌? Roger Moore先生將於光影作坊展出他當年在上海拍攝到的影像。已屆84高齡的他將會出席在二月二十七日晚上舉行的開幕禮,屆時歡迎各傳媒採訪報導。 展覽將於四月十七日移師上海的C2 畫廊與中國的觀眾見面。 攝影師網頁http://www.rogermoorephotographer.com/hongkong.htm 展覽詳情 開幕 2009.2.27  (星期五)     6pm-8pm 展覽 2009.2.28 - 4.5     11am-7pm (週一休館) 地址 香港深水埗白田街30號 二樓10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