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另一段的地平線:秦偉攝影展

2011.12.20 - 2012.1.1 一本紀實攝影集讀來總是語意不清但却又暗藏詭譎﹐某種存放在作者個人深處的感觀經驗在斂靜的氛圍下重新開釋﹐頁裡行間彷彿滲透著拍攝者一份觀世之道------一種靜觀之術-----解讀著這個變動中的世情. 可以這樣說,這百多年來的起伏變動中,紀實攝影在美學的舞台仍有很寬大的探索空間﹐它是鑲嵌著現實生活中的影像文學。紀實攝影具有深遠意義的地方是將我們日常週邊生活中的偶遇性及隱喻性呈現出來,讓我們在沉默的狀態中靜靜地思索。 藝術家簡介 秦出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法國。以當代西方的藝術造型風格表現東方傳統美學思維,獲法國文化部頒發國家高等造型表現碩士文憑,並在法國建立自己的藝術工作室。北京六四的震盪及九七的香港回歸,讓秦偉重新思索人生定位,放下原有的創作計劃,以攝影記者之職走上生活前線。95年起,秦開始以6x6中幅度開展其個人拍攝工作,背著相機蹓蹥於亞洲不同地區,以渾厚的影像語言闡述如史詩般的個人視野。 主辦 asiaone出版社 場地贊助 光影作坊 新書發佈及開幕 2011.12.20         6pm 展覽 2011.12.20 - 2012.1.1

Read more

落凡塵 • 何兆基 • 雕塑x攝影展

2012.11.3 - 2012.12.2 光影作坊呈獻香港藝術家何兆基的雕塑及攝影作品展覽《落凡塵》。 何氏的作品大多以自身感官知覺為起點,藉雕塑及攝影等媒介以自造像的形式呈現。將個人內在知覺經驗轉化為可觸可望、可被知覺的藝術表達,「自身」與「他者」或能藉此得以溝通,兩者遂構成形形式式的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世間諸般意義亦由此而生。 是次《落凡塵》雕塑x攝影展覽將展出四組攝影作品及一件雕塑,乃何氏早前《聖光》系列作品的延續,由淨化的背景到城市景觀,境隨心轉,「知覺者」與「被知覺者」合二為一。 展覽 2012.11.3 - 12.2 開幕酒會 2012.11.2         6-8pm 藝術家分享會 2012.11.17          3-5pm

Read more

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

2012.9.29 - 2012.10.28 展覽 2012.9.29 - 10.28 閉幕派對 2012.10.27 (Sat. )         5-7pm 藝術家分享會 2012.10.27 (Sat. )          3-5pm (嘉賓主持:劉清平) 光影作坊呈獻香港攝影師朱德華的個人展覽《未來與過去》。擅長拍人物肖像的朱德華,這一次將會展出他30年來的自拍像精選,當中有黑白的、彩色的,也有以寶麗萊拍的,更有兩張最新和部份未發表過的作品。 其意念來自一個夢境:過去與未來的時間同時存在,朱氏凝視著自己;過去的「朱德華」凝視著未來的「朱德華」,自己疑惑著現在沒有存在過。 透過自拍像,朱氏審視自己的過去,憧憬著未來,作一次生命中自我探索的歷程,並思考人生的意義及攝影對自己的價值。

Read more

細語喃南:南亞裔港人面貌攝影展覽

 20多名不同背景及族裔的香港人一起花了近九個月的時間,穿梭於香港不同的角落,探訪及拍攝南亞裔港人的生活實況和文化特色。目的就是要提升自已和公眾對小數族裔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匯。  展覽日期 9/9 ﹣27/9, 2012 開幕禮 16/9/2012(星期日)  10 a.m. – 12 n.n.  地點 中環德輔道中80號 「綠洲藝廊」(前中環街市二樓) 時間 每日 9 a.m. – 10 p.m.

Read more

印尼華人回教徒 (2007-2009):莊吳斌個人攝影展

現時印尼的人口約有二億三千八百萬,其中華人人口少於百分之一點二,而當中更只有百分之五點四是回教徒,可見華人回教徒在當地屬少數之中的少數。雖然這些華人居住在馬來地區已經超過600年,他們的歷史卻有意地或因其他種種緣故而被人遺忘。自從1998年蘇哈托失勢後,印尼恢復民主制度,華人社群(包括華人回教徒)才獲得轉機。 為了更有系統地表達是次主題,莊氏把此展覽分成三個主要部份。展覽首部份的作品將展示第一、二代皈依回教的華人之生活面貌,從而讓觀眾了解到他們信奉回教的原因,以及他們身邊的人對其決定之反應和態度。第二部份的作品突顯與印尼華人回教徒歷史有關的清真寺與村莊,而最後一系列的作品則以一些願意訴說他們華人祖先的故事之「土生土長」回教徒為焦點,藉著他們的故事以描繪華人與當地人之間互相融入的歷史過程。 藝術家講座  19.08.2012  3-5pm 開幕 19.08.2012  5-7pm 展期 20.08 - 23.09.2012 

Read more

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

2012.8.5 - 2012.8.26 《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曾於2011年在日本東京Guardian Garden Gallery展出,此展覽展現了多位香港現代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和促進香港和日本藝術家的文化交流。 今夏,這個展覽將於8月2日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 Gallery展出。《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不僅為外國人提供一個特別的角度來認識香港,更重要的是讓香港人從新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熟悉和熱愛的城市。此次將展出八位年輕與資深的香港攝影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張偉樂,陳偉江,何兆南,余偉建,謝明莊,蘇慶強,何柏基,與賴朗騫。 《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嘗試用以上八位攝影師的視角來解答“何謂香港”這一問題。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國際化大都市,或是與自然脫節的石屎森林,還是繁華但冰冷的城市? 在台灣策展人吳嘉寶眼中,香港有一種“特有的華洋文化混合”的精神,但同時也是一個“矛盾與衝突充訴”的社會。八位攝影師各有特色:在新晉攝影師張偉樂的 鏡頭下,他用傳統與現代柔和的沖曬手法來表達社交網站對80後身分與價值的影響;陳偉江用愛心製作出一系列甜酸苦辣、代表香港各個階層的生活照;何兆南的 作品《光之道》反應了他與許多香港人的人生狀態,猶如“在光明與黑暗中不斷徘徊”;余偉建用零碎的攝影拼湊出城市中逐漸消失的事物,向觀眾傳達了城市殘存 的意義;表達與城市發展有關主題的謝明莊,用一系列的城市攝影來反問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 蘇慶強與其他身影師不同,他並沒有取用寫實的攝影手法,反而利用黑白抽象的圖像來重構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何柏基以香港繁華城市中的發光體為主角,攝製出 一系列與光明有關的作品;賴朗騫追隨內心的意識按下了一個個快門,紀錄下他身邊的人與事 。 開幕 2012.8.4                  6-8pm 藝術家講座 2012.8.4                  3-5pm 展覽 2012.8.5 - 2012.8.26 開放時間 11am - 6pm, Tue. - Sun.  (星期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Read more

移形換影:林慧潔攝影個展

2012.7.7 - 2012.8.6 開幕 2012.7.6         6-8pm 展覽 2012.7.7 - 8.6 藝術家講座 2012.7.21          3-5pm 《移形換影》是林慧潔第一次和光影作坊合作舉辦的個人展覽。在慧潔的創作歷程中,她一直利用攝影這個媒介來探索自我價值與身邊環境、空間的關係,這一次的展覽也不例外。慧潔運用一系列的雙連拼相片,透過被攝物,把自身投射在其中,以重新思考自身價值和探索自我定位。跟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這一次所有被攝的景物都在香港,令是次作品不單多了一層本土氣息,更突出香港的特色。 林慧潔把兩幅不同空間的相片並列在一起,並用空白框把它們隔開,以突顯空間與空間、空間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每組相片沒有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也沒有直接關係。拍攝內容雖然不協調,但在相互對照的影響下,產生了景物轉移的效果,以表達這種移形換影的張力及微妙關係。 林慧潔的作品正正突出了空間與物品、空間與空間的不協調,但同時又有互相牽引的情況。這種微妙的關係暗喻了香港五光十色的生活,人們對自身在消費環境下所感到的衝擊及體會。慧潔對名牌是不太關心的,但這些琳琅滿目的商品無時無刻圍繞著她,無形中與她建立了一種莫名其妙的關係。藝術家通過這種特別的對比手法,展現我們身邊的各種空間,並反映了物質世界為人們帶來的思想衝擊,同時引起一連串對自我價值的反思。

Read more

New Light III • 張的相片 • 張偉樂攝影個展

2012.6.2 - 2012.7.1 《張的相片》是光影作坊舉辦的第三屆「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作品,八十後青年攝影師張偉樂的首個攝影個展。張氏一直嘗試為「光」與「時間」這兩個基本攝影元素探求新角度,是次展覽將延續有關議題,以智能手機為攝影媒體,揉合傳統攝影沖曬技術,製作出一系列新舊媒體交融的作品。 張氏在智能手機上選取 Facebook 中被朋友「tag」的相片,通過傳統菲林放大機將手機上的影像投放至銀鹽相紙上,再顯現成黑白。作品突顯 Facebook 為個人展示舞台這角色,以及社交網絡、自我形像建立與他人的關係;張氏在社交網絡上被 tag 的相片中發現被他者建構的自我,甚至比自己日常所呈現的更多面及立體,他嘗試透過作品呈現「張偉樂」是誰,並視之為某程度上的「自拍照」。在放曬過程中,智能手機代替了傳統菲林的角色,有別於一般黑白菲林沖曬,藝術家透過手機這媒體的特性,紀錄了當中的時間性與互動,為作品灌注了更強的生命力,不但展現藝術家對新媒體的細膩觀察,亦呈現新舊媒介互動的可能與思考。 藝術家簡介 張偉樂生於1986,2010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課程,主修攝影。其作品亦以攝影為主要媒介,關心香港這個城市的人和物,並思索攝影這媒介的本質及可能性。作品曾於《出爐2010》- 藝術系畢業生聯展展出,2011年獲邀參加首個海外聯展《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展2011》,2012年將舉行首個攝影個展《張的相片》。2008-09 年間曾與友人創立攝影文化網站《掇核》,2010年起參與自資出版攝影刊物組織《傾計會》。現職為自由攝影師。 http://wailok.hk/ 關於 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 光影作坊為鼓勵和推動青年人使用攝影創作,自2010年起舉辦「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資助具潛質的新晉攝影師舉辦首個個人攝影展覽,以發掘及扶助更多本地年青創作人成長。我們每年邀請年青創作人提交展覽建議書,並交由評審團揀選合適計劃,勝出者將獲本會資助,於本畫廊舉行攝影個展。 開幕 1.6.2012          6-8pm 藝術家講座 16.6.2012        3-5pm 展覽 2.6 - 1.7.2012…

Read more

寫意寫真要結婚:余偉聯個人展覽

2012.3.24 - 2012.4.22 這是一次繪畫與攝影的實驗性對話。 余偉聯試圖融合寫意與寫真、繪畫與攝影,探討兩種媒介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多角度探索跨媒介藝術的可能性。 藝術家簡介 余偉聯畢業於多倫多約克大學,獲取藝術學士學位,其後入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研習繪畫,並獲取碩士學位。過去十多年,先後在加拿大,英國,香港和澳洲地舉辦個人畫展,作品亦見於五十多個本地與海外聯展,包括入選1998與2001年《香港藝術雙年展》於香港藝術館展出,2000年《蘇富比年青藝術家》巡迴展於歐美,2003年《亞洲拼圖》展出於香港文化博物館,2003年《中國油畫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及2008年《香港藝術中心三十周年展覽》展出於香港藝術中心。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任職助理教授,主要講授油畫及素描創作。 開幕日 23.3.2012 (Fri. )     6-8pm 展覽 24.3 - 22.4.2012 藝術家座談 7.4.2012 (Sat. )       3-5pm

Read more

海市蜃樓 • 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話展 • 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話系列(二)

2012.2.18 - 2012.3.18 藝術家簡介 鄧凝姿活躍於藝壇,為視覺藝術家、策展人、編輯,並從事教育工作。她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取得美術學士,後獲澳洲墨爾本RMIT大學頒發藝術碩士及博士學位。鄧氏喜以多元化的媒體進行創作,由鄧凝姿博士及樂美德教授畫作、布裝置以致混合媒體均有。曾在香港及加拿大獲得多個獎項及多項創作資助。作品曾在本地及海外展出,並為公共機構及私人收藏。 劉清平生活於中國南邊緣的香港,大部分時間認真從事攝影、設計和文字創作。曾於香港理工太古設計學院(現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學習設計和攝影,曾擔任《女那禾多》攝影藝術雜誌編委成員,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兼任講師。 曾參與展覽包括「香港:人與環境」(1984)、「城市變奏:香港藝術家西方媒介近作展」(19992)、「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1992)、「中、港、台當代攝影展」(1994)、「香港論」(1998)、「香港觀記」(2005)及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6)等。 開幕日 17.2.2012 (星期五)    6-8pm 展覽 18.2 - 18.3.2012 藝術家分享 26.2.2012 (Sun)        3-5pm 作品為廣東美術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Read more

坊塘拾異 • 守 • 望(觀塘社區重建攝影探索計劃四)

2012.1.27 - 2012.2.12 簡介 社區之所以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因為它是現代社會組成的基礎單位。牛下已經成為歴史,裕民坊仍未褪下舞台,這個有五十多年歴史的社區,當中留下了不少前人的汗馬和逸事,但最值得我們欣賞的,倒是當中的小人物如何群策群力來讓自已和家人在那兒安身立命,並成就了裕民坊這個充滿著街坊情誼的社區。 光影作坊主辦的「觀塘社區重建攝影探索計劃」工作坊已進入第四年,今年工作坊的參加者為自己的小組起了「坊塘拾異」這個名字,並推出了一個名為『守 • 望』的攝影展覽,去展示他們在重建計劃進入第四年時裕民坊的景象。 參展人 丘禮強、郭家豪、劉天驎、楊祖貽、劉祖江、楊心明、張才生 地點 「光影作坊」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開放時間 11am-7pm(逢星期一休館 )

Read more

人文風景

《人文風景》 2012.1.7 - 2012.1.22 開幕 2012.1.6         6-8pm 展覽 2012.1.7 - 2012.1.22 人文風景有別於一般風光攝影,當中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人自身的存在和大自然的相互影響,並試圖透過影像去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答案。 Eddy Zee: 當退後一步,擴闊了拍攝的視野,看得更多,更深。 Kit-yee Tong: 對廢墟,我總有一份偏愛。 它除了載滿人的痕跡外,還有生命的。 而這種生命,正正是因為人的離開而開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Karen Sum: 是否只有荒廢了的文明才能融入大自然,帶來恬靜及和諧? Jason Chan: 每一樣物件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因為我們都太忙碌,沒有細看、沒有感受,才把它們忽略。 Eric Chan: 人,物;互相依靠而生,繼而尋找到快樂。 Ike Cheung: 天下間每一事一物, 都有它想要說的訊息/意義。 透過影像, 你能聽得見嗎? 策展人:蘇慶強 參展人:Eric Chan/ Karen Sum/ Ike Cheung/ Kit Ye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