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計劃簡介】

網絡與智能電話的興起,讓我們生活於圖像世界當中;習慣被無數的影像包圍,我們容易變得對照片麻木,而錯過很多相片裡的訊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依賴圖像作為紀錄、溝通、表達自我、理解他人的工具,然而坊間提供接觸和學習使用這個工具的方法和技巧之機會漸減。當我們開始掌握攝影時,便會發現一張簡單的影像,可能隱含了重要的訊息;同時我們也能善用這個工具,作為日常溝通的的媒介。

光影作坊多年來致力推動本地攝影藝術發展,讓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認識、及理解攝影媒介的可能性,並希望透過「攝影藝術教育計劃」,與學校及團體合作,以攝影方式融入各領域和學科當中。

攝影藝術育計劃可分兩個部分:

一) 校本攝影課程:「光影作坊」與中、小學,及不同的教育機構合辦不同類型的攝影課程和活動,讓學生認識和學習到不同的攝影技巧和手法,幫助他們將攝影應用到不同學習領域之中。課程具彈性及靈活性,可因應學校的需要編排不同的學習內容。

二) 展覽延伸活動:「光影作坊」定期舉辦不同的攝影展覽,歡迎學校和教育機構參與導賞、講座和工作坊等活動,讓學生欣賞不同攝影師作品,掌握攝影創作的概念。費用全免。

教學團隊】

「光影作坊」的攝影課程及工作坊均由資深的攝影導師及藝術家任教,課程知識性與互動性兼備,團隊成員於藝術創作及攝影教育具有豐富經驗,並現正或曾經任教於大專院校及教育機構。

劉智聰 Lau Chi Chung

畢業於英國薩里藝術與設計學院室內設計系學士,先後任職電視廣告美術指導及多媒體製作總監,現為本地視覺藝術家,並曾於多個國際展覽展出,當中包括英國利物浦、阿根廷、香港、雅典、吳哥窟、新加坡國際攝影節、澳洲墨爾本澳華歷史博物館等等。作品被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收藏,當中攝影作品《山水文明》系列 (2013) 獲得連州國際攝影節新攝影年度藝術家獎。近年將其蒐集多年的舊課本,舊校園物品等珍藏在facebook設置專頁(舊課本),與及在灣仔富德樓創辦了為期兩年半的舊課本展示館,運用民間博物館形式嘗試和大眾分享香港的珍貴舊故事,並喜以舊課本插畫風格成為劉氏自家舊課本品牌的創作方向。個人網站:www.lauchichung.com 

唐景鋒Kurt Tong

1977年生於香港,2003年投身全職攝影師,2006年取得倫敦傳播學院紀實攝影碩士,並開始由其華裔及家族背景為靈感去創作個人作品。多年的作品包括:探討中國紙紮祭品傳統的《倘若天堂會下雨》;重訪自身的根源,用視像故事書為形式,以其家族歷史探討香港及亞洲過去百年的離散史的《女皇,主席與我》;結合新創作的影像、舊照片和混合媒介,追溯家裡工作近四十年的「媽姐」麥顏玉,中國最後一代自梳女的《顏姐》等。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並獲得多個獎項。作品多次結集出版,當中2019年出版的《顏姐》一書獲《時代雜誌》評為2019年最佳攝影書之一。目前作品獲多個公共機構收藏,並由紐約 Jen Bekman Gallery 及倫敦 The Photographers’Gallery 代理。個人網頁:www.kurttong.co.uk

蘇慶強  So Hing Keung

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一級榮譽學士畢業,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及 香港藝術學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客席講師。他的作品自八 十年代末起在巴黎、柏林、紐約、多倫多、俄羅斯、維也納、香港及 中國大陸等地展出,包括四十五次個人展覽及參與眾多聯展。1995年 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獎學金,1998及202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藝 發展獎,並於1997及1999年獲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評審獎及七個金 獎。2001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作品為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 物館、香港城市大學及私人收藏。作品曾在蘇富比成功拍賣。蘇氏亦和多個品牌合作攝影計劃如 Louis Vuitton, United Colours of Benetton, Fujifilm 及 Olympus 等。 

馮思諾 Caleb Fung

香港自由身攝影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馮氏曾於多個本地及國際攝影比賽得獎及獲得提名。包括 WMA 大師攝影獎「光」、WMA X FORMAT 國際攝影節交流計劃、英國Earth Photo攝影比賽、意大利 Artist for Plants、第九屆瑞士 Prix Pictet 攝影比賽及香港光影作坊第十三屆《New Light 青年攝影創作計劃》等。

馮氏的作品曾於香港、美國、英國、意大利、澳洲等地展出。作為 WMA X FORMAT 國際攝影節交流計劃得主,馮氏於2023年3月在英國德比 FORMAT 攝影節完成了為期一星期的駐留。馮氏的作品- -《流徙熒惑》於2024年美國休斯頓 FOTOFEST 國際攝影節展出。

馮氏多件作品受到私人收藏家的注意,其中四件作品更被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納入藏品之中。

李惠琦 Chucky Li

1993年出生於香港。她畢業於英國伯明瀚城市大學,獲得視覺傳達(榮譽)文學士學位,專攻攝影。畢業後,她一直從事商業攝影和藝術工作。她的作品聚焦於私人生活和對身邊人和事的觀察。她的創作圍繞著身份認同、自然、宗教和東南亞歷史文化等主題,以回答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透過對現狀的探討,回答別人如何看待我們的問題。 

近年來,李也涉足攝影教育領域,教授不同年齡的大學和高中學生。課程包括基礎攝影、藝術攝影、cyanotype、針孔相機和暗房沖洗。透過這些課程,希望能加深學生對攝影作為藝術形式的理解和欣賞。

陳韻芝 Michelle Chan

以攝影為首要創作媒介的關係藝術家。她對於「觀」別懷興味,擅長以相機與影像與人建立連繫、牽絆與對話,而她由此而發現、反思並從中挑戰我們對人、地方和事物的慣常印象。她深信攝影不僅是一種美妙的載體,以與他者建立聯繫和牽絆,同時亦是一種賦予自身、誠實觀察與觀照的媒介。她的作品往往觸及家庭、歸屬感、人際關係和家族關係等概念。更具體而言,她的作品反映了代代承傳的家族信仰,和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的行動、姿態與儀式,而從中,她能探索出數個世紀以來一直盤踞和植根的華人傳統民間信仰與習俗,如何得以反復出現並受以承傳、運傳開來。她的作品曾在香港和國際間展出,包括2019年吳哥攝影節、2020年新加坡國際攝影節,和2021年新加坡Objectifs的女性電影和攝影展。她憑藉《蟹伯樂園》系列,在2019年國際女性攝影獎中獲得獎項殊榮。2021年,她憑藉正在進行中的企劃《舅父》,獲得Prince Claus Seed Awards,而這一作品亦在2022年香港國際攝影節的個展中展出。

除了她的個人藝術實踐以外,她還創立了《閾限谷》,這一個通過攝影書及其所蘊含的各類主題以將人們匯聚、交流的平台。透過舉辦每月的攝影交流聚會,攝影書被用作參與者之間對話和知識交流的「社交」媒介,充盈各人的知識流通與交流。小組聚會與討論範圍包括,創作者如何使用攝影,以傳達他們心中所思所想的概念,並將其實現及具體地結集為攝影書的形式,與此同時,討論亦圍繞探索攝影書所彰顯與繁衍出的文化、社會及歷史。旨於作為一個社群,《閾限谷》探討並思索攝影作為一種媒介,不僅能在與亞太地區的攝影師對話之際,亦旨在將本地香港藝術家的視野昇華。

近來,她積極倡導利用攝影進行「觀」之練習,並對影像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及觀察。她策劃每月通訊《On Looking》,並為兒童、青少年和成人設計相關課程及工作坊。

王中瑋 Toby Wong

1995年生於香港,2018年在倫敦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University)攝影系畢業,並取得一級榮譽學士學位。Toby的作品以攝影為媒體,對經驗進行紀錄,轉化,並加以描述。目前主要創作方向為對存有作出探索及探討以文字創作技巧用於攝影表達的可能性。其作品曾於英國,香港及中國等地展出。

沈嘉豪 Bobby Sham

沈嘉豪(波針) ,香港攝影師,擅長使用大片幅模擬相機作為創作媒介,也從事攝影藝術行政,策展及教育工作。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兼職講師、香港國際攝影節發起人。在過往二十多年間他舉辦過四次個人攝影展及参與多個國際及香港的大型攝影活動。其中《小店舖 》系列於香港國際攝影節主辦《300 家-樂。 活。當下》 (2013 香港、2014 北京、2015 瀋陽)中展出,《300 家—樂。活。當下》 也同時是沈氏的策展項目。2016 年再為香港國際攝影節策展《千户》攝影展。最新作品《那年我在北京幸福三村每天早上所看到的…》於《北京__公里:香港藝術家與攝影師聯展 》 (2021) 中展出,展覽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練錦順 Thomas Lin

練錦順(Thomas Lin)在香港從事攝影,近年致力於藝術教育,現時兼任香港國際攝影節委員。他喜歡以各種攝影手段探索時間、歷史和命運,作品被私人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主要展覽包括《INTERSECTIONS》(2019 溫哥華、2012 香港)、《對倒⇋彼岸》(2018 波莫納、2014 溫哥華、臺北、香港)、《300家》(2014 北京、2013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