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策展人

黎健強博士

副策展人

葉曉燕

開幕酒會

7.3.2015(六)4 – 6pm

分享會(以英語進行 )

7.3.2015(六) 3 – 4pm

主講:龐惠英 Tiffany Beres 藝術家之孫女

研討會

21.3.2015(六) 3 – 5pm

主講:

  • 黎健強博士
  • 伍小儀女士 (前《攝影畫報》主編)

下載展覽新聞稿

常惠珍鏡頭下的香港

文: 龐惠英

香港攝影家常惠珍(1914-1979)具有捕捉空間及形態方面的敏銳眼睛。儘管她拿起第一部照相機時已經年過四十,她的超凡視覺與獨特的經歷令她在捕捉香港生活之精粹方面獨樹一幟。在長達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她製作了一批既有詩意又具強烈社會意味的作品。常惠珍是天生的先行者。她於蘇州出生,那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女孩們無需上學,只要待在家中跟母親學習如何當主婦打理家務就可以了。常惠珍卻不甘於此,她十四歲時便已在鴉片煙館替顧客弄煙泡,賺取自己的高中學費。她是一個真正的男兒頭,不僅每天騎著家中的馬上學,還帶了自衛的手槍(上學還是有危險的)直到畢業。她既具良好教育,又懷著獨立精神,目光不免就投放於蘇州之外。之後她在廣州認識了富商龐冠華,二人結為夫婦後於三十年代中移居香港。他們雖然養育了有六名子女,她卻沒有成為家庭主婦,而是將孩子交給保姆照顧,自己則去開辦了一家建築公司。

常氏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年代的末期。1958 年的香港經濟嚴重衰退,大多數建築工程被迫暫停,常惠珍因而多了不少空閒的時間。這一年她在一家酒店出席午餐聚會,因緣際會下看了正在酒店展出的一個歐洲攝影展覽。她被那些黑白影像迷住了,猛然發現那就是她一直想投入要做的事業。

當常惠珍購買她第一部照相機 ─ 一部祿萊福萊雙鏡反光機時,攝影藝術在香港以至亞洲還未發展成熟。1925 年問世的35 毫米小型徠卡照相機為攝影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令科技和商業攝影迅速發展。儘管攝影主要被視為「西方」藝術媒介,這時候香港的攝影愛好者也熱切地拍製藝術照片,並且在1937 年左右成立了香港攝影學會。不過直到五十年代,攝影仍然幾乎都是男士的專利。

梁米高(音譯)是當時公認的攝影高手,擅長拍攝真實的人像和自然主義風格的風景。常惠珍被他的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美國著名現代主義攝影家)式的感性所吸引,於是拜他為師,並且很快就學會了使用照相機、沖洗菲林和放曬照片等的基本技術。

常惠珍雖然已經步入中年,又缺乏正統藝術訓練,但她卻擁有著許多成為攝影家的優點:她慣於打破常規,而且拍攝人物時毫不羞怯。她一心一意要表現自己心目中的圖像,未遂所願絕不罷休。即使要僭入別人家的天台,或者敲門以求借用窗戶以作拍攝,她也從無畏縮。

由於從事建築,她很懂得勘察地貌與形態,構圖方面亦天賦卓越;加上工作上接觸建築繪圖的豐富經驗,使得她在設計與空間上都具有很正規的知識。

常惠珍對攝影的熱忱,令她很快添購了一部哈蘇500C 照相機、在家裡建立了攝影室、又將一個浴室改造為暗房。在她的創作生涯中,她踏遍香港及東亞,攝製了數以千計的照片。二十多年間,她的影像贏得了無數獎項,並在世界各地幾百個攝影沙龍及比賽中展出,有些作品還獲得了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認許。

常惠珍的照片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和透澈的視野,淋漓盡致地為那時期香港的人與物作出了美妙的闡釋。她拍攝的題材 ─ 常常是女性 ─ 讓我們對當時香港的生活、文化與美學產生了一種親密的了解。

她的擺砌場景充滿張力,紀實風格的攝影也毫不遜色;此外,她也總是不斷拓寬自己作品的類型和視野。她永遠是個先行者,在暗房處理黑白照片方面也進行了多種印曬技巧的試驗,例如遮光膜、不同藥物沖洗、隔網放曬等等。

「珍影集:常惠珍鏡頭下的1960 年代香港女性」* 是常惠珍在1979 年去世之後首次在香港舉行的個人作品展覽,當中的二十五幅影像細密地描述了她為那個年代的女性造像的風采。透過她那高度獨特觸感捕捉的戲劇性場面、美、以及女性精神,是次展覽將會確立常惠珍是二十世紀中期重要華人攝影家的地位。

(劉珊霓 譯)

– – – –

龐惠英,美國策展人,曾受正統亞洲美術史和古董藝術教育。生於三藩市一混血家庭,自小學習中國水墨和畫法,對中國藝術具濃厚興趣。畢業自美國布朗大學及身為美國福布萊特計劃學者的她,於中國生活和工作已超過八年,曾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和法國策劃展覽。於大陸首間拍賣行中國嘉德曾任國際事務主任及水墨畫專家,經常就中國藝術史作演講,其有關亞洲當代藝術的文章可見於《東方藝術雜誌》、《亞太藝術雜誌》、《亞洲藝術新聞報》及《華爾街日報》等。

*鳴謝龐惠英女士及龐氏家族慷慨借出作品。

策展人語 — 常惠珍影集初掀揭

文:黎健強

承謝明莊的邀請,2014 年起我會在光影作坊每年策劃一個與歷史有關的攝影展覽。《歷史的照片 照片的歷史》系列以去年的「彩色香港 40s-60s 」開始,在助理策展人葉曉燕和好友香港歷史專家高添強的鼎力協助之下,展出了數十幅戰後初期的香港彩色影像;觀眾反應十分熱烈,舉辦座談會時甚至連地上也坐滿了參加者。今年再接再厲,介紹一位活躍於一九五零年代後期至一九七零年代初期的沙龍派女攝影家常惠珍的作品,而且還是她親手晒放的原作,實在是非常珍貴難得。

常惠珍女士在1914 年生於蘇州,一九三零年代中期與夫婿龐冠華先生移居香港,相夫教子之外還經營了一家建築公司。她約在1958 年四十多歲時才開始從事攝影,之後十多年間在香港和國際的攝影壇中很是積極活動,屢次參加沙龍攝影比賽,入選和獲獎的數目甚多。特別是1967 至1972 年間,她的黑白照片曾經連續五屆名列國際沙龍的世界十傑的名單之內,並得到美國攝影學會五星級攝影家榮銜及會士銜。此外,常惠珍還考取了多個香港和外國攝影會的會士和高級會士名銜。[註]

一九七九年在香港逝世,時間的沖洗之下她的事跡就被忽略淡忘了:年輕一代的攝影愛好者,大概都沒有幾個聽過她的名字。去年六月,常惠珍的外孫女龐惠英小姐電郵與我聯絡,我才知道現存在世還有常惠珍的攝影原作,都是她自己當年親自晒放的。經過檢視之後發現這批照片的質素極高,而且數量不少—─單就圖像來說起碼也超過二百種!—─無論從香港的攝影歷史、女性攝影家作品等方面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寶藏。只是因為目前缺乏研究,暫時未能夠產生更為深刻的分析和認識。其後我們再有幾次交換意見,就敲定了今次的展覽計劃。

論攝影風格常惠珍絕對是唯美主義者:無論是選擇題材、畫面經營、色調控制等各方面,她都非常嚴格一絲不苟,力求盡善盡美。本身從事亞洲藝術策展的龐惠英說她為要得到心目中的圖像效果,甚至會僭進人家的天台,或是敲門要求借用窗子以作拍攝。也許因為自己的女性身份,常惠珍拍攝的女性人像照片也比較多;我想到香港沙龍女性攝影家數目極少,而沙龍照片中出現的女性雖多但大多時候觀眾連她們是誰都不會知曉,就決定以此為今次展覽的主題。至於常惠珍拍攝的香港景貌、靜物、社會生活等等的作品,希望將來能夠為她舉行大型照片展覽時才全面介紹吧。

是次展覽在龐惠英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下得以順利舉行,我在感激之餘也希望不要辜負她的厚意。這大半年來常惠珍的兒子龐偉樑先生和夫人吳自瑩女士幾次接待我們,並且多方面配合協助,實在深刻銘謝。助理策展人葉曉燕一貫的專業工作,當她得知展覽主題時顯得特別興奮,我祈願之後展開的討論,可以遂她的心意深化香港攝影中的性別思考。

[註]見香港文化博物館出版的《藝影春秋:香港藝術攝影1900-2000》展覽場刊, 2000 年, 第2 冊,304 頁。

策展人簡介

黎健強,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及攝影學科統籌,香港文化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攝影)。畢業於英國打比大學,後在香港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黎氏是國際知名的中國及香港攝影學者,曾經發表文章超過一百篇,攝影作品曾於英國、日本及香港展出。2008 年起策展過多個攝影及藝術展覽,包括「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覽」(2008)、「香港最早期照片1858-1875」(2010)、「後直:當代香港攝影」(2012)、「彩色香港 40s-60s」(2014) 、「屾:當代香港攝影」(香港文化博物館,2014)等。

副策展人簡介

葉曉燕,生於香港。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碩士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攝影作品曾於香港藝術中心及第十一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展展出,作品為私人收藏。曾於本地攝影藝廊The Upper Station 任畫廊經理,曾亦任「AO: Vertical」藝術空間之藝術顧問。2012 年成立藝團RAC。除策展外亦有教授藝術、攝影及撰寫藝術評論,現為香港藝術學院、香港公開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