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兩位背景相異的攝影藝術家在過去半年進行了多次對談 ,藉著分享自身推及至社會的不同想法和價值觀,重新審視創作方向和概念。兩位均擅於透過作品去向觀眾說故事和演譯不同的想法。

去年屬多事之秋,香港陷入多個進退兩難的局面,回歸以來累積的問題亦逐漸浮面,逼迫「沉默的大多數」鮮有地為這個社會「踏前一步」。這一步姑勿論能否做到「是其是,非其非」,但至少「我討厭政治」這藉口不再大行其道。不過,在這極不穩定的社會氛圍下,言論和創作自由已遭受變本加厲的規範和操控——自由度大大收窄,捍衛自己的想法和勇於發聲已變成奢侈的事,不少人因畏懼而選擇獨善其身。在大是大非面前,張康生與楊德銘則堅持秉持己見,透過攝影和文字,嘗試啟發大家於這些「敏感」、「容易觸動神經」的社會話題上,想多一點、說多一句、走多一步。

本展覽為「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話系列」之五。

展期:2015年2月8日至3月1日

藝術家分享會:2015年2月7日,下午3時至5時

開幕酒會:2015年2月7日,下午5時至7時

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6時(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查詢: (852) 3177 9159 / info@lumenvisum.org

藝術家簡介

楊德銘 Paul Yeung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影像及傳播碩士畢業。2000年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畢業後加入攝影記者行列,曾任雜誌圖片編輯、路透社及經濟日報攝影記者,中文大學及珠海書院新聞攝影課程兼任講師,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前主席。屢獲香港報業公會、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和「亞洲隱形攝影師(IPA)」頒發新聞攝影獎項。曾與不同本地攝影師創辦攝影期刊《與xx不符》(2009 – 2011)  及《麻雀》(2009 – 2011)。曾參英國奧運「Road to 2012」藝術計劃項目「Count to 12」,並於英國國家肖像畫廊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展出 (倫敦,2011)。2012年3月在刺點畫廊舉辦首個個人攝影展「花非花」(香港,2012)。其他展覽包括:「反正我信了」攝影聯展(The Salt Yard,香港,2014),連洲國際攝影節「鴛鴦:香港當代七人展」(中國連州,2013),「後直:當代香港攝影」 (香港文化博物館,2012),「八九風光如此美好」個人圖片展(MOST,香港,2012),「IC Show」(英國金匠學院碩士畢業展) (英國金匠學院,2011),「柒菲-與展覧不符」(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1藝廊,香港,2010),「北」(The Upper Station,香港,2010),「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香港中央圖書館、不一義藝術,香港,2008) 及「藝術@廠廈之圖像反思」(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008)。

張康生 Enoch Cheung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碩士,英國藝術大學雀兒喜藝術與設計學院取得藝術碩士,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互動媒體及環境藝術碩士。熱衷參與跨媒介創作。個展包括「過度數碼」(Para/site,香港,2001),「集體裝飾」(Too Art Gallery,香港,2007)及,「密語:半瞥」(光影作坊,香港,2011)。聯展包括韓國 Galley LOOP 籌劃的「Move on Asia,亞洲錄像藝術 2002-2012」(德國ZKM及歐洲各地),2011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學術展「返回原點」,北京「FAT ART 2010」,倫敦 「Cheers逆流展2009」等;本地方面有「城巿漫游者﹣社會記實攝影」(香港文化博物館 ,2010)等。張氏亦有參與策展工作,如2010年 Burger Collection 與 1a Space 合辦的「I think it rains」。

關於「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

無論是作為記錄的工具、抑或作為創作媒介本身,攝影在當代藝術領域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可藝術家與攝影師對攝影有著不同的思考與處理,兩者雖未至於南轅北轍,但當中的距離卻是值得探索和討論。有見及此,光影作坊策劃了「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希望透過不同背景的創作之間的對話,展現他們對藝術及攝影的思考。

系列每年邀請一位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媒介的藝術家與一位非攝影為主的藝術家作對談。對談分三部份:第一部份以了解和認識雙方作品為主,第二部份建基於第一部份,雙方訂立一個具共同興趣的命題並進行創作,而第三部份則是對話成果的展出和出版。期望藉推動藝術家們的對話中,揭示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對藝術語言的揣摩,同時為香港藝術發展留下經驗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