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 – 2024.09.30
開幕: 2024年8月17日,星期六,16:30
藝術家分享會:2024年8月17日,星期六,14:30
藝術家兼策展人:李德銓
地點: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02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13:00, 14:00-18:00,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開幕日及藝術家分享會連結:
https://www.eventbrite.com/e/940275087097?aff=oddtdtcreator
展覽參觀連結:
https://www.eventbrite.com/e/940267374027?aff=oddtdtcreator
展覽簡介
未明之境:李德銓 – 都市景觀攝影
現代城巿的構建與重塑是視覺藝術家的永恆主題,當代紀實攝影師已由對環境的寫實見證轉移到比較個人及主觀覺知。紀實以外,「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 亦是自我表達及詩意冥想的媒介。
由2012年持續至今,李德銓透過多個城巿及城郊攝影系列,探索香港、中國內地及英國之間遊走所得的都巿景觀概念。過往二十年,李德銓以一瞬即逝的動態、陌生人驟變的表情、千篇一律的建築物與自相矛盾空間的疏離觀察,描畫全球化都會舞台裡的流動身份。
- 中國
李德銓在2011年創作的《子非魚》反映魚群的生猛鮮艷,並藉著樹木投射於水面上滿佈皺紋的倒影,帶出動態感觀。攝影師以豐富多變的明暗變化呈現魚群形態的幽微差異。照片的朦朧效果很大程度來自寶麗萊照相機的快門速度限制,不經意形成一種印像派氛圍。
在《舊城》(2012)和《過客》(2013)系列中,攝影師透過社會紀實,讓觀者一窺中國內地城巿的背面,如無名小巷、都巿公園和旅遊景點與路人偶遇的流動場景。街道給人和物件提供一個舞台,讓他們釋放都巿變遷中的多重面貌。這些攝影展現出來的不是大型新商場,而是懸掛著的毛毯、廢棄物品、棄置家具、剝落油漆與損毀的標貼;城市持續不斷的發展與人類悲劇命運都交錯在老舊社區的符碼裏。
李德銓在《過客》(2013)進一步觀察都巿行人的極端疏離感。觀者從畫面中看到人物被安置在各種孤獨情景,刻意不規則分佈的被攝者訴說著破碎、沉默的故事。這些靜態人像與相關的空間於快門按下當刻而瞬間凝結,紀實攝影作為形式擴展到個人內在想像及感悟領域:照片中主角不協調的身體方向、冷漠目光與保守姿勢展現一種異於傳統待客之道的反都巿情緒。當寫實主義與神秘懸疑在同一宇宙交織,李德銓的全景攝影已成充滿複雜、疏離象徵的落漠劇場。照片是一拉闊的心理空間,內裡充滿未被言說的劇情,喚起觀者的共感和驚嘆。
二. 香港
《上環》(2013)是一垂直的香港街景系列,由重複的單視點構圖組成。李德銓遠離人群,以抽離的態度不聚焦於行人,而是把焦點放在建築物有趣的細節上。沒有被攝者的心理視點,這中性又非人像主題與「新地景攝影」相關。「新地景攝影」是一藝術形式,透過冷俊的視覺美學以形式主義和影像的解讀來描寫人造景觀。李氏利用空無的角度呈現沒有「自我」的城巿,而這種主體缺席的特質一直烙印在他始後的香港主題作品。
《冷酷異境》(2021)是李德銓對於「故鄉」香港最深情之作。他以紅外線黑白攝影把沉重的灰調轉化成亮光風景,讓這城變成夢幻的冬日仙境。童話般的景象刺激我們的丘腦,並以超越視覺的詭異空間挑戰目前低壓的社會氛圍。香港系列在擴張的黑白調子中帶出一種時空靜止的感覺,與中國內地系列的緊張、沉重及精準、不可知的孤寂形成強列對比。
透過紅外線攝影對光譜的選取及限制,
為視覺經驗帶來前所未有的光,
引領在現實與幻覺之間前行。
走過鋪滿浮花雜草的海岸、
穿越光影斑駁的溪徑。
彷彿聽見街角的人們在耳語呢喃,
訴說着百年的興盛與消亡。
-《冷酷異境》(2021)
透光、謎語般的風景原來具有更深層意義。從上述作者的解說,可見這城在刷白的地域想像背後,有其命運的悲劇諷刺。這個詭異的仙境其實是個幻象,充滿虛幻、單色調的不安與失落。在李氏眼中,這些被攝者從歷史繁榮光環的沉溺中短暫浮上水面,苟延殘喘。這些肅聲的紀事反映出平凡人的無助,他們將沒頂於時代沙漏的白沙,無法存活。
三. 英國
李德銓在2022年移居英國伯明翰。地理上的遷移帶出創作上的重要轉變。《布魯姆敦》(2022-23)及《自然無限》(2022)是李氏的近作,以層次豐富的灰調築出詩意的自然景色;廣闊的鄉郊自然內藏幽微的細節。這系列作品可解讀為攝影師的心靈治療過程。李德銓欣賞英國風景攝影師雷蒙.摩爾(Raymond Moore),他深感藝術家的身份是隨著他們遊走於各個不確定的地方所獲得的經驗而流動不息。在摩爾的論述中,攝影師把短暫的風景同城市結構轉化為空靈的視覺經驗,我們無法抓住時光驟變的動作,但藝術家的作品使之成為永恆。
《浮光》(2022-23)以誘人的方式呈現李德銓在英國的新居。多變的攝影角度與視點像電影的接續場景;富冒險性的連續鏡頭,猶如流亡的俄羅斯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1932-1986)詩意的電影作品。這系列以隨手可得並時間頗長的天然光拍攝,發光的空間與如夢似幻的氣氛相遇,創造出豐富的、具生活感的單色調變化。攝影師在夢幻空間裡自然遊走,通過光的啟示雕塑著流動時間;他最終抛開轉瞬即逝的困惑,以敏感、光的面紗轉化幽靈般的霧靄,讓我們看見平和的內在真理。
撰寫人:黃啟裕
黃啟裕從事藝評及策展工作。文章入選《香港視覺文化:M+ 指南》(Thames & Hudson, 2022)及
「森山大道:都市浪人」展覽 (WKM Gallery, 2024)。
關於藝術家兼策展人:
李德銓
李德銓是一位深潛專注創作的攝影師和視覺藝術家,其創作生涯跨越了數十年並涉及多種媒體。李早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和觀塘職業訓練中心學習攝影。他在著名攝影師吳漢霖的指導下進一步磨練了自己的技能和視野,並於1980年代與吳漢霖及其他成員共同創立了一個攝影工作坊。除了他的藝術追求外,李曾擔任工作坊出版的視覺雜誌的編輯,以敏銳的編輯洞察力為視覺藝術社區做出貢獻。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舉辦了多個探索各種主題並展示其不斷發展的藝術風格的展覽。著名的展覽包括《人與環境》 (1984)、《被攝物》(1985)、《2F6M 現象》(1989)和《二元性》(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