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花母 — 馬琼珠與林兆輝對談展
2023年2月25日至3月26日

地點:              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02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日 11:00am-1:00pm, 2:00pm-6:00pm,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開幕:              2023年2月25日

分享會:           2023年3月12日,星期日,2:30pm
主持:Özge Ersoy(Özge Ersoy is Public Programmes Lead at Asia Art Archive in Hong Kong. She is also Managing Editor of m-est.org, an artist-driven online publication.)
分享會將以英語進行,不設現場翻譯

網上預約
分享會: https://www.eventbrite.hk/e/575203407877
參觀:     https://www.eventbrite.hk/e/550153653387


花事                                                                                                                                       
林兆輝

三十多年前,在劇團中擔任雜務,導演問我可否為她的劇寫一篇宣傳文章,是關於四個以花為名女子的故事。我寫了四封她們之間的書信,其中有這一句,「有些關口,妳以為一世都不能跨過。時間久了,其實都不外如是。」

大半年前,Ivy邀請我參加對話展,正盤算如何展開越洋對談,母親突然離開了。從第一次對談,我便表明不會展出母親的照片。Ivy反問,「我可以用那些照片做我的作品嗎?」我想也沒想便答應了。結果,她用這兩年在不同城市浪遊拍下花的照片作配對。我沒有問她拍攝花朵的原因,但她把這些影像放在我母親旁,我心存感激。作為母親的她,伴着女兒四處遊歷,花朵是在無常路上的一種日常。過去二十多年,母親的存在也是我無常中的日常。

這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從我倆的對談中衍生出來,絕對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不斷的否定與肯定之間遊走,對我來說是一次完滿的創作演練。花開花落,在時間的推移下,現在回望,其實並不是不外如是。在不自覺中,很多人和事其實只是轉化成不同的模樣,生死循環才是不變的日常。

母題                                                                                                                                        
馬琼珠

2020年,我在光影作坊做了一個個展,名為「詩、每天、死亡」。題目來自丹麥詩人Inger Christensen 的長詩 alphabet。詩的第一句這樣寫:apricot trees exist, apricot trees exist。是杏樹。我不知道杏樹有沒有花,也不知道我影的花相中有沒有這種花。或許不重要,花的容貌比她的名字重要。

我知道比較多關於Stephen母親的生平,是到了後期,所有要配對的相也有了選擇之後。因為一直吸引我的,是這位母親在相片裏的容貌 (她的整個體態”表現”)。這點似乎比她的身世重要。所以,有關於這位母親在少女時代從中國大陸離家出走,來到香港遇上跟家庭不和的落難富家子,及後曾在粵劇團做「衣箱」,也在半山當過家傭的經歷,並不會在展覽中被呈現。

這次展覽,我們總共開了近十次的線上會議。人物除了在香港的Stephen、在不同城市旅居的我,還有在墨爾本的謝明莊(光影作坊的代表)。我們由一個季節到下一個季節、由一種氣溫到另一種氣溫 ; 一個時差,半個日與夜,三個人分享;像是因為背景氛圍差異,對話變得更可能更豐富。到最後,誰是那個設定的攝影師,誰是那應該被指為從事其他媒介的創作人,都不重要。

最近,我的女兒,除了攝影,還喜歡上寫作 (詩、短故事和日記)。在她身上,我好像見証著按下快門的每一次和把文字寫在紙上的每一刻,可以如何不假思索,自如自滿。在孩子的角度,眼前的沒有比回頭看重要,回頭看也不會比眼前的珍貴;被拍攝的和被書寫的,皆沒有為主題而生產。平等,這點也是我後來在Stephen拍攝的母親在家居的相片 (據說是並沒有刻意要拍攝,只為試機找來最方便的對象和環境!) 找到的。她的母親沒有在意正為兒子作模特兒,一切在公道的距離和自然的時光發生。最終,「母親」雖然沒有成為題材,卻成為這次展覽的半個命名。


馬琼珠

從事繪畫、攝影及裝置藝術。她於2001年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學位。同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志奮領獎學金,前往英國列茲大學就讀,取得 Feminist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Visual Art 碩士學位。曾在香港舉辦多個個展。2007年,取得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2012年,獲香港當代藝術獎青年藝術家獎。2012年系列作品〈數字靜上〉為香港藝術館收藏。2015年系列作品〈去年〉於2020年為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2021年7月後,與家人在世界不同的城市,居無定所,時時生活,慢慢學習,靜靜創作。  

林兆輝

畢業於美國纽约國際攝影中心,林兆輝曾兩次參與在法國阿爾勒舉行的國際攝影節,作品〈M.〉及〈午后〉入選二零零三年度香港藝術雙年展。

林的首個個展於二零零二年於紐約Sterilemind Gallery舉行,其後曾在香港藝穗會,agnès b. librairie galeire,UMA G Gallery及香港外國記者協會舉行個展。

林於二零一五年出版首本攝影集《 The Mothership》,現收藏於大館當代美術館藝術家書籍圖書館。二零一九年出版小誌《我們沒有看見,我們沒有忘記。》,於二零二一年在「Booked: 香港藝術書展」展出。

林之作品現收藏於香港藝術館及美國科羅拉多州藝術攝影中心。